首页 男频 玄幻修真 大明男技师

第2章 交粮(1967字)

大明男技师 老船长 2047 2023-04-20 09:36

  破烂的土屋中,死水一般安静。

  张元青嘀咕了声:“还有这好事?好吃不过饺子,好玩不过嫂子。”

  张元奎声音提高几分:“嘀咕什么?快说答不答应。”

  张元青叹了声气,做作的甩下手臂:“张家不能无后,也不能交不起粮。”

  “看来我得委屈下自己了。”

  张元奎松了口气,他最怕自家兄弟顾及自己的脸面,拒绝此事。

  元青一定心里万分委屈,才做下这个决定吧。

  “田契在牛槽子下面压着,以后你当家了。”

  张元青取了田契就去找里长作保,因为临近交税,卖田的人也多了起来。

  诸葛村的大户范仁找了仁化县主薄,丈量土地的小吏,就坐在水田当中。

  有人要卖田,直接丈量土地,当场开契票。

  “上等水田十两银子一亩,旱田五两,山田三两。”

  张元青将田契拿出:“四亩二分上等水田。”

  里长一听,赶紧拉住张元青:“四亩二分?你家拢共就这些地,以后不过了?”

  范仁听到四亩二分上等水田的时候,眼都直了:“李里长,人家要卖田,干你什么事?”

  怕张元青反悔,范仁连忙催促主薄:“查查田契与黄册符不符合。”

  主薄草草翻了几页,找到了张元青家的水田:“确有记载,四亩二分。”

  为了怕张元青反悔,范仁赶紧拨算盘,丈地钱都省了。

  “四亩二分是四十二两银子,一年上缴四斗米合计四钱,再有两年才到大造之年,我该给你四十二两八钱。”

  范家小厮赶紧拿出剪刀,戥子,称八钱银子。

  两人在买卖签约上签字画押,官府出具契票,推票,收票,税票。

  双方各自交给官家百文钱作拟票润笔费,两年后的大造年,土地就归范家所有了。

  范仁笑呵呵看着张元青:“小兄弟,有了这笔银子,你想做什么?”

  张元青看了眼正在打算盘的主簿,更换户籍需要里长的证明,主簿的提笔。

  刚好里长和仁化县主簿都在田上,直接就能转让户籍。

  民、军、商、匠、儒、医、盐、乐、役。

  民籍是户籍制度等级中较高的,户籍由高转低,只需要走个程序即可。

  “我想转商籍。”

  “什什什么?你要转商籍?”

  不止是里长愣住,收田的范仁也多看张元青一眼:“乖乖,这年头还有民籍转商籍的。”

  里长苦口婆心:“民籍转商籍,子孙后代都不能走上仕途。”

  “元青,你会被后代子孙骂的。”

  包括仁化县的主簿都放下手中毛笔:“小兄弟,你可想清楚了。”

  “民籍转商籍容易,再想转回来就难喽。”

  张元青目光如炬:“我要转。”

  民籍的尊贵就在于功名仕途,百姓们总想着子子孙孙无穷尽,后代总会出现能人。

  可功名好比高考百万考生过独木桥,大部分人都没机会。

  大明的户籍制度是最怪的,商籍赚钱最多,交税最少。

  民籍终年忙碌,还要服徭役,各县的县役,反而要交各种税。

  主簿见张元青执意如此,开始走正常转籍程序:“可有父母书契?”

  张元青拿出兄长的签名:“父母去的早,有长兄书契。”

  有了长辈书契,加上里长证明,主簿核实黄册和鱼鳞图册后,发下契票。

  “得此契票,你可从事买卖交易。”

  “两年后的大造年正式成为商籍。”

  张元青小心翼翼的叠好契票,从现在开始,他就是商人了。

  两京十三省的黄册十年一更新,大造年便是指黄册更新的年份。

  两次大造年之间十年的买卖交易,实质上已经完成,但官方无法同步更新,就要各类票据证明。

  尽管有了契票证明户籍,大造之年未曾到来前,还是需要缴纳民籍税。

  过了午时。

  村头的稻场支起简易的草棚,草棚旁摆着十斗的斛。

  两名收粮官坐在草棚下,悠闲的翘着腿。

  诸葛村的里长忙着在旁边倒茶:“官爷,喝茶。”

  稍胖的收粮官瞥了眼日头:“不喝了,喊人。”

  里长擦干额头的汗珠,拿起坑坑洼洼的铜锣,用力敲锣。

  “咚!”

  “咚!”

  “咚!”

  听到敲锣声后,村民推起独轮车,逐渐向村头赶。

  张元青把大部分银钱交给嫂嫂,只带了几两银子:“嫂嫂,交完粮税,我先去县里探探路。”

  “等我赚了银子,就把你和大哥接过来。”

  胡娴发鬓盖着灰色的麻布,为张元青准备包裹:“不指望你挣多少银子,能养活自己就好。”

  “我也会做些女工,补贴家用,不用太为难自己。”

  张元奎嘟囔着:“快去,别误了交税。”

  张元青悄悄捏了胡娴的酥腰一把:“嫂嫂,等我回来。”

  胡娴涨红了脸,羞的不敢抬头。

  跟着推着独轮车的人群来到村头,收粮官手中拿着税务册,正在逐次喊话。

  “黄七,一石,倒米。”

  一位木讷的老汉,将麻袋中的米倒入石斛中。

  随着一袋又一袋的稻米倒入石斛,空荡荡的石斛逐渐满仓,聚成白色的金字塔尖。

  明明石斛满了,老汉的神情却变得更紧张。

  “踢斛。”

  旁边稍胖的收粮官突然冲着石斛踹了一脚,本来冒尖的稻米洒出大半。

  老汉看到石斛中的米撒出来后,依然够一斛,这才松了一大口气。

  又糊弄过去一年。

  张元青瞄了眼,洒在地上的大米起码有半斗,可怜的大明百姓。

  “张元奎,一石六斗。”

  张元青将准备好的一两银子拿出来:“官爷。”

  收粮官瞟了张元青一眼,将银子扔给旁边的同伴:“一两银子作两石米,该返两百文。”

  “收十文戥子费,返一百九十文。”

  张元青拿了铜板,分别给两位收粮官十文钱:“两位官爷,我想跟着去趟县城。”

  两位收粮官对视一眼,点了点头:“先去找里长拿离乡文书,收完粮把你捎上。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