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当置身于原始环境,如迷失在荒无人烟的丛林、被困于孤岛,或是遭遇自然灾害后与外界隔绝,食物匮乏成为危及生命的首要难题。在这种极端情况下,老鼠,作为一种相对容易获取的动物资源,或许能成为维持生存的能量补给。尽管这绝非理想的食物选择,但掌握将其加工为可食用状态的方法,也许就能在绝境中多一分生机。
一、了解原始环境中的老鼠种类
原始环境中的老鼠种类多样,不同种类在习性、肉质特点上略有差异。常见的有田鼠、山鼠等。田鼠多栖息于田野、草地周边,以谷物、植物根茎为食,体型相对较小但肉质较为鲜嫩;山鼠则活跃于山林间,食性较杂,包括坚果、昆虫等,其肉质紧实,带有一定的 “野味” 风味。了解这些特点,有助于后续根据老鼠种类调整加工处理方式,同时,部分色彩鲜艳、行为异常的老鼠可能有毒,需格外留意,尽量避开捕捉此类疑似有毒个体。
二、捕获老鼠
在原始环境下,没有现代便捷的捕鼠工具,只能依靠自制简易器械与技巧。
(一)简易陷阱制作
落石陷阱:利用原始环境中丰富的石块与树枝。寻找一处老鼠经常出没的路径,如洞穴口附近、树根旁等,在地面挖一个浅坑,坑底放置一些谷物、坚果作为诱饵。然后用树枝搭建一个简易框架,类似一个小型 “帐篷”,将框架一端固定在地面,另一端架高,在架高的一端放上一块较大的扁平石块。用一根细长的触发棍连接诱饵与石块支撑点,当老鼠进入取食,触动触发棍,石块落下将老鼠砸死或困住。搭建过程中要确保结构稳固,石块有足够重量,且触发机关灵敏。
尖刺陷阱:选取多根坚硬且尖锐的树枝,削尖一端,将它们呈圆锥状密集插入地面,围成一个陷阱圈,尖刺朝上,在陷阱中心放置诱饵。老鼠为获取食物跳入陷阱时,会被尖刺刺伤或困住,无法逃脱。布置此类陷阱时注意自身安全,避免被尖刺划伤,同时选择合适的地形,保证陷阱的隐蔽性与有效性。
(二)手工捕捉技巧
夜间蹲守:夜晚是老鼠活动频繁时段,带上自制火把(用干燥树枝、藤蔓捆绑,蘸上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点燃,注意防火安全),找一处安静、老鼠踪迹明显的地方,如废弃鸟巢下方、腐朽树干旁,静静蹲守。当发现老鼠靠近,利用火光干扰其视线,迅速用双手或预先准备好的简易网兜(用藤条、植物纤维编织而成)捕捉。此方法需要耐心与敏捷的反应,且注意不要让火把熄灭,以免陷入黑暗失去目标。
烟熏驱赶:对于一些已知有老鼠洞穴的地方,收集大量干燥的树叶、枯草,制成简易 “烟包”,在洞口下风处点燃,让浓烟缓缓灌入洞穴。老鼠受不了烟熏,会被迫逃出洞外,此时守候在洞口,用棍棒、石块等工具将其击毙或驱赶至预先设置的陷阱区域,操作时注意风向变化,避免浓烟呛到自己。
三、处理前准备
成功捕获老鼠后,在原始环境下同样要做好周全准备,保障后续加工安全顺利。
(一)简易防护装备
虽然条件有限,但仍要尽量制作防护用品。用宽大的树叶、树皮经过蒸煮软化后,制成类似手套的形状,绑扎在手上,可一定程度隔离老鼠体表细菌、寄生虫;用藤条编织一个简易口罩,中间填充一些柔软干燥的苔藓、草绒,过滤灰尘与可能携带病菌的空气;若有条件,找到一些透明的大昆虫翅膀,清洗干净后用树胶粘贴在眼眶周围,当作简易护目镜,防止处理过程中老鼠血液、体液飞溅入眼。
(二)原始工具材料收集
石制刀具:在河滩、山谷等地寻找质地坚硬、有锋利边缘的石块,通过敲击打磨,制成类似石刀、石斧的工具,用于切割、剥皮等操作。挑选石块时,优先选择燧石、黑曜石等易加工成型且锋利度高的材质,反复打磨刀刃部位,使其达到能顺利切割鼠肉的锋利程度。
天然容器:利用大型贝壳、掏空的树干、动物膀胱(需洗净处理)等作为容器。贝壳可用于盛放少量血水、调料;掏空树干可当作水桶,盛放开水(若能生火煮开)、清洗鼠肉;动物膀胱经过彻底清洗、翻转、晾晒后,密封性较好,可用于储存一些初步处理后的鼠肉或珍贵调料,方便携带移动。
火源获取:这是加工老鼠肉至关重要的一环。学习钻木取火技巧,选取干燥、质地松软的木材作为钻板,如白杨木、柳木,用一根坚硬且粗细适中的木棍作为钻杆,在钻板上挖一个浅坑,放入一些易燃的干燥苔藓、绒毛等引火物,双手快速搓动钻杆,通过摩擦生热引燃引火物,进而点燃篝火。若所处环境较为潮湿,可寻找鸟巢、树洞中的干燥材料,或收集竹子内部的干燥竹绒作为引火辅助,确保有稳定火源用于烹饪、消毒。
四、初步处理
(一)处死
捕获的老鼠若存活,需迅速且人道地处死,减少其痛苦与挣扎。
溺水法:在附近有水源(如小溪、水洼)的情况下,将老鼠放入一个编织紧密的藤条篓子或用树叶临时制成的袋子中,系紧袋口,浸入水中,确保老鼠完全浸没,持续按压几分钟,直至老鼠停止挣扎,确认死亡后捞出。这种方法相对安静,不易吸引其他野兽,但要注意水源清洁,避免污水污染鼠肉。
勒毙法:用一根细长而坚韧的藤条或植物纤维搓成的绳子,绕在老鼠颈部,双手握住两端,迅速用力拉扯,使藤条勒紧老鼠颈部,阻断气管与血管,致其死亡。操作时力度要大且果断,避免老鼠长时间挣扎受伤,影响肉质。
(二)放血
尽快放血有助于提升肉味,降低血腥气与病菌残留。将处死的老鼠倒挂在树枝上,用石刀在其颈部靠近喉咙处小心划开一道小口,下方放置贝壳或树叶容器承接血液。轻轻挤压老鼠腹部,辅助血液流出,直至血液基本流尽。放血过程中注意不要划破内脏器官,防止污染血液与肉质。
(三)脱毛或剥皮
脱毛:若捕获的是体型较小、毛发较软的幼鼠或毛发相对干净的品种,可尝试脱毛。收集一些干燥的草木灰,放入自制容器,加入少量水,调成浓稠灰浆,将放血后的老鼠放入灰浆中反复揉搓几分钟,利用草木灰的碱性腐蚀毛发,使其松动。随后捞出放入流动的清水中冲洗,边冲边用手或尖锐的小树枝逆着毛发生长方向拔除毛发,注意彻底清理腹部、腿部等细节部位。
剥皮:多数情况下,剥皮是更好选择。将老鼠平放在一块平整的石板或大叶子上,用石刀从后腿脚踝处环形切开皮肤,接着沿腿部内侧、腹部正中线缓慢划开,直至颈部,尽量小心不要划破内脏。用手指或打磨光滑的骨制工具,一点点将皮与肉分离,完整剥下鼠皮,剥下的皮洗净晾干,可用于修补衣物、制作简易绳索等。
五、清洗与分割
(一)清洗
原始环境中水源珍贵,但清洗鼠肉必不可少。将脱毛或剥皮后的鼠肉拿到溪边、泉眼等清洁水源处,反复用双手揉搓,去除表面血水、污垢、杂毛等。可寻找一些具有清洁杀菌作用的植物,如野生薄荷、艾草,揉碎后放入水中,利用其天然成分增强清洗效果。换水多次,直至水清澈无异味,捞出沥干,可放在通风的树枝上、大叶子上晾晒片刻,去除多余水分。
(二)分割
清洗后的鼠肉根据食用方便性与烹饪需求分割。用石刀沿脊椎骨将鼠肉纵向劈开,分成两半,再把四肢、头部按关节拆解,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。头部去除牙齿、眼睛、脑组织等不宜食用或风险较高部位,保留相对鲜嫩的脸颊肉。分割后的肉块再次用清水冲洗,准备烹饪。
六、烹饪方法
烹饪能让老鼠肉变得相对安全、美味,更易于消化吸收,为身体补充急需能量。
(一)火烤
这是原始环境下最直接简便的烹饪方式。将分割好的鼠肉块用削尖的树枝串起,像串烤肉一样,靠近篝火烤制。在烤制前,可在肉表面涂抹一些从野生坚果中榨取的油脂(如松子油、核桃油,若能获取)、采集的蜂蜜(若有幸发现蜂巢),防止肉干柴,增添风味。烤制过程中不时翻转肉串,确保受热均匀,烤至表面金黄、滋滋冒油,熟透即可,烤鼠肉香气扑鼻,外皮焦香,内部鲜嫩,即时食用,补充体力。
(二)石烹
利用烧热的石头烹饪,别具风味。在篝火旁挖一个浅坑,放入一些鸡蛋大小、表面光滑的石头,持续加热至石头通红炽热。将清洗好的鼠肉块用树叶、湿泥包裹多层,形成一个 “泥包肉”,放入装有热石头的坑内,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热石头与厚厚的泥土,利用石头余热焖烤鼠肉。大约 30 分钟至 1 小时(根据鼠肉量、石头温度调整)后,挖开泥土,剥开树叶,鼠肉已焖熟,吸收了树叶清香,肉质软烂,入口即化,这种方式能较好保留肉汁,且加热均匀。
(三)煮炖
若有自制陶锅(用黏土烧制,原始环境下可尝试制作)或掏空的大竹筒,可进行煮炖。将鼠肉块放入容器,加入足量清水,放入采集的野菜(如荠菜、马齿苋,确认无毒)、野生姜蒜(若能辨别)等去腥增香食材,放在篝火上炖煮。水开后转小火慢炖 1 - 2 小时,期间适时添加盐(若能从盐碱地、矿物盐层获取少量盐)、胡椒粉(若找到野生胡椒植物)等调味料调味,炖煮至肉质酥烂,汤汁浓郁,鼠肉与野菜相互交融,营养丰富,既能饱腹又暖身,适合多人分享,恢复体力。
七、食用注意事项
即使在原始环境下经过精心加工,食用老鼠肉仍存在诸多风险,不可掉以轻心。
(一)健康风险防范
原始环境中的老鼠接触各类病菌、病毒、寄生虫源头更广,如森林中的鼠疫疫源地、携带未知病毒的昆虫叮咬过的老鼠等。食用后要密切留意身体反应,若出现发热、畏寒、呕吐、腹泻、皮疹等异常症状,立即寻找安全地方休息,尽量保存体力,若症状持续加重,需想办法发出求救信号,等待救援,告知救援人员食用老鼠肉情况,辅助诊断。
(二)食物搭配与适量原则
老鼠肉不能作为单一主食长期大量食用。应搭配原始环境中其他可获取食物,如各类野果(确认无毒,如桑葚、山楂等)、野菜、坚果,确保摄入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,维持身体生理平衡。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,根据身体能量消耗情况,适度进食,避免因过量食用鼠肉引发消化不良、营养失衡等问题,保障身体在极端环境下逐步恢复体力,支撑到获救或走出困境。
身处原始环境,利用周边资源加工老鼠为食物是无奈之举,希望这些知识永远只作为备用技能,愿人们都能远离绝境,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安稳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