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
朱元璋的反常举动,让朱标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。
以前的朱元璋虽然爱他,护他,但自始至终都是严父的形象,对他的期望很高,要求也很高。
而且在一些政务的处理上,两人的政见经常不同,朱元璋霸道严苛,杀伐果断,但朱标却要温和很多,经常想要施行“宽通平易之政”。
几乎每一次,都是以朱标让步告终。
所以,在朱标的心中,对朱元璋还是充满了敬畏,朱元璋也很少向他展现出了柔和的一面。
但是,就在刚刚。
朱元璋竟然亲自把他扶起来,而且一脸慈爱的看着他。
最诡异的是,竟然看着他泪目了。
究竟发生了什么?
是他做错了什么吗?
想到这里,朱标心中一紧,问道:
“父皇,怎么了?”
“没什么。”
朱元璋擦了擦眼角的泪花,看朱标有些小心翼翼,心里就更难受了。
如果不是看到后面发生的一切,他也许还会和以前一样,但是当有一天,朱标突然薨逝的时候,他可以想象得到,自己将会有多伤心。
他最疼爱,也是最寄以厚望的朱标,他觉得朱标就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太子,但他最终竟然没有走上皇位,一展抱负。
这不仅让他伤心,也让他感觉,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啊。
现在知道了结局,他的心态完全变了。
如果以前他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严父,那么现在他就是希望朱标只要平平安安就好的慈父。
现在的他终于可以站在朱标的角度,重新去审视一切。
好在,一切都还来得及。
朱元璋很快收拾好情绪,恢复了往日的神态,问道:“对了,突然来找咱,是有什么事吗?”
“我……”
朱标欲言又止。
朱元璋露出了微笑的笑容,道:“有什么事,但说无妨。”
朱标点了点头,道:“父皇,叶巨伯在天牢中生病了,必须立马将他释放出来,加以救治,否则会有生命之危啊。”
朱标说完,带着恳求的神色,眼巴巴的看着朱元璋。
叶巨伯在大朝会上冒死进谏,触怒了朱元璋,朱元璋谓之离间皇家骨肉,当场就想将其射杀,最后虽然忍住了,但叶巨伯也被打入了天牢。
按照以往的经验,叶巨伯应该是很难再有生还的机会了。
但是,朱标还是想要试一试。
因为他觉得,暂且不论叶巨伯反对封王的话对与不对,至少叶巨伯为大明好的心是真的,如果不是为了大明好,谁会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劝谏皇上?
在朱标看来,这样的臣子,不仅不该杀,而且应该珍惜。
但是朱元璋不这么看。
因为他要坚决推行他的封王戍边政策,所以必须要处死叶巨伯,如此一来,才无人敢提出异议。
事实上也是如此,历史上的叶巨伯被朱元璋下刑部狱,瘐死(指囚犯在狱中因饥寒而死)。
然而……
让朱标意想不到的是,朱元璋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。
“好啊。”
“啊?”
朱标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,他一路上想好的,为叶巨伯辩解的话还没有说,朱元璋就答应了?
看着愣住的的朱标,朱元璋微微含笑:
“传咱的旨意,把那个叫做叶巨伯的放了,官复原职……不,将他调到京师做事吧。”
“啊?”
朱标的嘴巴张得更大了。
放了?
还调到京师做事?
前些天还盛怒到要把人当场射杀,现在却把人放了,还升官了?
到底怎么回事?
不是。
这还是他认识的朱元璋吗?
朱标一时之间都被朱元璋搞得有些糊涂了,不知道后者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。
看着懵逼的朱标,朱元璋脸上带着几分笑意。
“怎么,有什么问题吗?”
“没……没问题。”
朱标反应了过来,旋即欣喜的拱手拜谢:“儿臣替叶巨伯谢过父皇!”
谢过之后,朱标便欲告辞:“父皇,儿臣这就回宫,传您的旨意!”
言罢。
朱标便急匆匆的想要离开。
“标儿。”
朱元璋突然叫住了朱标,这让朱标一愣,转头道:“父皇还有什么事吗?”
“你先别回去了,在行宫好好玩几天。”
“玩?”
“对啊,玩。”
朱标人傻了。
这还是他认识的父皇吗?
从小到大,朱元璋对他的要求都很严格。
因为朱元璋从小没有得读书的缘故,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朱标才五岁的时候,朱元璋便让他跟随大儒宋濂学习五经之书。
此外,朱元璋还在紫禁城特设大学堂,贮藏各种古今图书,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。
太子的一言一行,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。
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,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,又以梁贞、王仪为太子宾客,秦庸、卢德明、张昌为太子谕德,让他们把“帝王之道,礼乐之教,和往古成败之迹,民间稼穑之事”,朝夕向太子讲授。
命东宫及王府官编辑经史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,训谕太子。
朱元璋自己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,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,守成的艰辛。
朱标可以说是在朱元璋全方位的呵护下成长。
而这个呵护,其实十分的严苛。
当初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这样,虽说父爱如山,但这座山其实也很沉重,李承乾直接被压垮了。
好在朱标并没有像李承乾那样,他成长得非常好,温文儒雅,虚怀若谷,具有儒者风范,朝野上下无不称颂,很多时候,朱元璋和臣子们的关系,还有和诸皇子之间的关系,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。
就像这一次,朱标亲自来到栖霞行宫面圣,为叶巨伯求情。
不过这一次,朱标却被朱元璋整懵了。
“传旨的事让别人去就行了,你就留在行宫,陪咱放松些时日。”
“我……”
“别我什么我了,咱知道,你这些年其实也挺累的,咱只知道对你提要求,却从来没有关心你累不累。”
朱元璋发自肺腑的话,让朱标差点儿泪崩。
他虽然贵为太子,但这些年却比谁都要勤奋,不敢有丝毫的懈怠,因为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期望。
甚至,他连叛逆的时期都没有。
十六七岁的年轻,便已经少年老成,处理大量复杂的政务要务,上对皇上,下对群臣以及百姓。
而他就像是那个石磨的磨心。
玩?
这是朱标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朱标的反应,朱元璋看在眼里,心中更是忍不住一阵刀绞。
“标儿,咱歇一歇,好不好?”
“好。”
朱标含泪点头……
……
应天府,紫禁城。
文华殿。
这里是太子朱标办公的地方。
现如今,朱元璋已经将一切政事交由太子处分,然后奏闻便可,这是有意在培养朱标处理国政的能力。
这里可以说,成了奉天殿外的另一个小朝堂。
此时,朝中的诸多众臣要臣还在这里等候,其中包括刘基,宋濂,李善长,胡惟庸等。
他们都为一件事而来,那就是叶巨伯之事。
叶巨伯在大朝会上冒死进谏,引起帝怒,但是他的行为却得到朝野上下许多人的钦佩,因为他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。
朝中很多大臣都有心想要保他一命。
不过他们也知道,现在皇上正在气头上,他们去劝谏,只会把自己给搭进去,所以便来求见太子,让太子帮忙前去劝谏。
太子也是有意保下叶巨伯的,所以没有犹豫便答应了。
可是……
太子去了许久,仍旧不见回来。
以刘基和宋濂为首的浙东几位大臣面带焦急之色,来回踱步。
“殿下怎么还没回来?”
“再等等,应该快了。”
而李善长倒是淡定得多,轻叹一口气道:“哎,叶巨伯虽勇气可嘉,但挑拨皇家骨肉亲情是真,恐怕此次是凶多吉少了,你说你们也真是的,叶巨伯是你们浙东的人,当初在大朝会的时候,怎么就没人站出来拦住他呢?祸已从口出,现在恐怕是难了。”
李善长看似为叶巨伯叹息的话,却让浙东几位大臣眉头直皱。
刘基更是气得咬紧牙关。
大家都是经年老臣,而且一起共事多年,他们如何听不出李善长话里话外的意思?
淮西党和浙东党,现在已经开始有点势同水火的味道了。
不过现在可不是争吵的时候。
他们能做的,唯有耐心等待……
这时,一个老太监小步急趋而来。
“曹公公。”
众臣连忙迎了上去,这是朱元璋的贴身太监。
没想到他们没有等来朱标,却等来了朱元璋的贴身太监。
“皇上口谕!”
曹公公尖锐的嗓音一出,众臣连忙拜下。
“臣等接旨!”
曹公公清了一下嗓子,道:“平遥训导叶巨伯无罪释放,调至户部任主事一职!”
声音落下,在场众臣皆是怔住了……